“柳青,驱动你每天这样用心工作的动力是什么?”
“我把同事们都当自己家人看,我希望他们吃好一点,吃的健康一点,吃的卫生一点”
这是6年前和行政部柳青的对话,历历在目,当时我对眼前这位行政姐姐的敬佩油然而生,也是在这一刻,我决定要用自己有限能力和精力协助她,给公司同事交付更好的食堂就餐体验。
如今我和她目睹和共同见证了:6年时间已经打造了4个版本,已完成自营3个食堂的建设/改造,引入了10+外部合作食堂,还有2个1000多平食堂正在筹备中,目前已经初步完成招商,预计明年给到大家全新就餐体验升级……
初识柳青,那是2013年,当时我刚来福州,生活还是颠沛流离的状态。她安排我宿舍,在宿舍生活的日子,无论我多晚,什么问题,喊起她时,她都能及时回应,对于一个在生活里马大哈的我制造的种种麻烦,没有感受到任何不悦和嫌弃。
2015年随着对公司的了解,和柳青的频繁互动,了解到公司的食堂是传统经营,客诉率高;食堂的管理员疲于解决用户投诉,压力大;民以食为天,食堂又是行政部非常重要的业务……
我便以膳委会成员的身份加入,和行政部柳青共同 “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”解决当前的用户体验摩擦,打造安全、放心、员工喜欢的好体验餐厅。
接着6年时间,围绕我们以员工为中心,在食堂管理和体验提升上我们做了很多实践。
阶段一 打破隔阂的举措
当时和食堂相关人深度沟通后,食堂方认为自己很努力但是员工不认可;员工则认为,食堂口味一般,菜品单一,分流到周边小餐馆,二者的隔阂如何破冰?
解法:通过推出新菜活动,刷新弱认知,增加理解,重建印象
1、推出新菜试吃活动,“我的食堂我做主”,让员工参与到菜品的决策;
2、创造机会让员工更了解食堂一线工作者
那年冬天凌晨5点,我和柳青夜访食堂工作员,记录下他们的工作过程,并且通过源动力等内网,展示他们的工作状态,希望让员工更了解食堂一线的工作人员,同时让食堂的服务者感受到尊重和成就感。
通过深度参与,加深理解,拉进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客户的关系,这是我们当时在场地限制、设备限制等前提下,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,虽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作用,但还是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理解作用。
阶段二 建立员工和食堂的强维系
我们都知道员工在食堂吃了不满意,有的会投诉,但是更多的是默默走开,下次不再来。很多问题无法反馈到位,那要怎么办?我们希望增加彼此的触动,建立强沟通,有问题第一时间改进,更重要的发现一些潜在问题。
解法:通过定期现场实地观察、每个季度问卷调查、焦点小组来持续跟踪员工体验。发现问题后,积极和食堂经营方共同探讨一起寻找最优的解法。
1、维系阶段—每个季度对员工满意度进行调查回收
2、维系阶段——定期现场观察,特别是新食堂投入的阶段,基于员工就餐旅程来找问题和机会
3、维系阶段——不定期焦点小组,深挖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点
阶段三 寻找供应商引入共创方法
万福5楼食堂不干了说亏损;金山四楼天台老板营业额一直下降扛不住,要走了; 同时听到一些消息,在质疑行政部挑选食堂的公信力?甄选供应商,渠道有限,耗费大量精力,还要被人质疑?马上还要启动海西和金山2个1000多平的食堂,要怎么办?
策略: 公开招募供应商,员工参与考察、评审、招商评审来共建新食堂,将供应商选择透明化,增加员工参与感。
1、共建阶段——打造有员工参与感的食堂
引入外部食堂合作
受限于公司场地,供应商能力等限制,当时无法在食堂里做更多元的尝试,既然员工喜欢外部的餐饮公司,我们为什么不能引进外部合作食堂,所以我们尝试链接更多合作伙伴,也在那个时候,我们引入了九号食堂、三元等合作伙伴。
发动全公司的寻找供应商
为了更高效找到供应商,我们发动了全公司同事帮助我们一起找供应商
员工参观供应商的实地考察
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,我们不满足看供应商现场的PPT报告,我们到现场去了解实地的真实的运营情况。
员工参与食堂评审
在供应商的招商上,我们邀请了员工代表参与,全程录像,并且共同参与供应商的评分和选择。
写在最后:
为了管理好食堂,柳青学习了很多餐饮业务知识,参观各种先进的餐饮公司;她为了提升食堂品质,不但去管控食堂的供应商,还到后厨里手把手的指导后厨工作人员,最惊讶的是我看到了她把6sigma也应用到食堂的质量改进;她定期检查食堂里的各种设施、卫生情况,耐心和每个工作人员沟通,高频和经营方沟通菜品;她善待对每一个员工,对所有的投诉都做到闭环处理……
产品和服务体验不好的原因有很多,但是体验好的产品和服务总是相似的,那是无数个柳青式的星网锐捷人,全情投入,落到实处,用极致服务去满足客户需求,用脑用心一步一步打造出来。
也正因为她时刻拥抱变化,积极迎接挑战的心态,探索自我带来的快乐可以抵抗衰老,永远保持着29岁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