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品牌嗅到了资本的味道,共享KTV却摸到天花板了吗 当品牌嗅到了资本的味道,共享KTV却摸到天花板了吗
当品牌嗅到了资本的味道,共享KTV却摸到天花板了吗

把2017年定义为迷你KTV的消费大年并不为过,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报告显示,2017年中国线下迷你KTV市场规模达31.8亿元,较2016年增长92.7%。

而2018年线下迷你KTV的市场规模还将继续增长,预计增长至70.1亿元,增长率达120.4%,实现市场大爆发。

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,这种集唱歌、听歌、录音、传播、分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小玻璃房子,不仅迅速抢占全国各级城市的商圈、影院、高校、工厂、机场等地面资源,更有向海外市场扩张之势。

迅速扩张的背后,自然有资本的加持。目前市场上较有辨识度的迷你KTV品牌,或是已经获得千万级的融资,或本就是独角兽公司重视立项的核心业务,在资金、渠道和团队配备上都得到鼎力支持。这也使得迷你KTV这一产业必定会有更长的发展轨迹,和更激烈的市场角逐。

然而,尽管这厢资本市场的热度不减,那厢用户市场和投资者传来的却未见得都是“好声音”。一方面,一些迷你KTV品牌在拿到融资之后,只顾铺量而忽略产品质量的做法,对部分终端消费者产生了十分负面的影响;另一方面,与共享单车相似的,自助贩售设备硬件易损、维护易疏漏的特性,也让与品牌方合作的中小投资者们疲于奔命;此外,优质渠道的缩减和渠道成本的抬高,更让一些中小品牌方不堪重负。

因此,尽管说这一产业已经触到了“天花板”这一论调言过其实,但想要在重重竞争和困局中突破重围,显然也是一件需要谨慎探讨的事。

从当前各品牌的迷你KTV产品来看,除了五金和玻璃构成的房子外,其余最为核心的,便是VOD软硬件产品、以及对应的音频处理和智能控制系统。因此,迷你KTV又可定义为“VOD设备或VOD设备的延伸品套装”。

目前做迷你KTV品牌相对成熟的公司,也多数都和传统KTV有所关联。这其中,即有研发KTV的VOD系统多年,同时成立自有传统KTV品牌的企业,也有做音乐设备出身,旗下拥有知名跳舞机品牌的公司。而作为VOD行业领跑者的星网视易投身其中,自然也是众望所归。

目前,星网视易旗下产品“多唱K吧”已陆续亮相全国各级城市优质点位,并取得了不俗的投资回报,在此无需过多赘述。此番探讨,仅遵初心,试将这一年多来,视易参与迷你KTV产业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化作心得,与行业共享。

1.先了解消费者 再定义产品

迷你KTV的消费者究竟是谁?事实上,并不是标签化的“90后”或是“年轻人”可以一言蔽之的概念。近半年来,在分时段、分地域、分场所实地走访多组消费者后,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愿意消费迷你KTV的人群并非全都从传统KTV分解而来,也并非全都是“爱赶时髦”的年轻人,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只有一个,就是热爱唱歌。

在城市核心商圈的核心Shopping Mall里,迷你KTV的消费者的确以“90-95后”年轻消费者居多,同样以这类人群为主的消费场景还包括电影院和高校。而除此之外,在夜宿制的工厂和入住率达到80%以上的中高端生活区里,我们发现,迷你KTV的消费者不仅有“90-95后”年轻人,还有“50-60后”的中老年人和“70-80后”的双职工,甚至不乏因“未满18岁”而被传统KTV拒之门外的“00后”们。可以说,在不同消费场景里,迷你KTV这一产物其实是老少皆宜的。

它解决的,首先是国人对于唱歌这一“刚需”,其次才是所谓“碎片时间”的打发和所谓“孤独患者的社交”。尽管在迷你KTV的消费者样板中,的确存在着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——

内向型人格的消费者群体有着“喜静、能独处”“结对但不成群”的特性,对于社交,他们意愿不强,但对于唱歌这件事,却有着很强的沉浸体验需求。这样的样板消费者,或许更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一迷你KTV品牌的深度用户;而外向型人格的消费者群体则热爱呼朋引伴、重视社交成果、享受互动反馈,他们既是迷你KTV的消费群,也是传统KTV的常驻座上宾。对于这样的消费者,为他们打通迷你KTV和传统KTV之间的关联,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在做足消费者人群分析及心理分析,真正得出详实的用户画像后,我们对于迷你KTV这一产品的定义,也自然浮出了水面——在泛娱乐背景下,它可以不为任何特定人群服务,是一座“服务于K歌刚需人群的全民歌唱屋”;而在某些特定场景中,它也可以只为某一特定人群服务,如根据摆放位置,面向区域人群,针对性推出特定曲目包及运营活动等。例如,

场景一:商圈

在以综合性消费为主的城市核心商圈,迷你KTV的消费者同时也是集吃、喝、玩、乐、购、观影、聚会等各类需求于一体的其他消费者,她/他们通常光鲜时尚、追赶潮流、崇尚新奇,迷你KTV也只是她/他们的碎片消费之一。因此,面对这一场景下的特定消费人群,迷你KTV就可以利用现有资源,为他们制造更多元的娱乐模式,如适时与所在商圈核心业态资源置换,结成异业联盟,以点券形式参与特惠或置换型消费等。

场景二:高校

而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域的高校,其消费群体则相对单一,主要以住校师生为主。从已有点位分析数据来看,大部分高校消费群体碎片时间多、消费时间长、消费金额高,较为单纯的校园生活使这一消费群体对于唱歌的需求十分旺盛。且高校内诸如“校园十佳歌手”等丰富的文娱类校园活动,也使得迷你KTV根植于校园内的土壤更为深厚。因此,面对高校消费群体,迷你KTV的玩法也可以多种多样,如开设十佳歌手练歌专区,或与高校联合举办大型校园文娱活动等。

2.先定位产品 再探讨模式

目前,迷你KTV已呈星火燎原之势,出现在各级城市的商场、影城、CBD、高校、工厂、酒店、机场、超市、社区、公园、景区等各类场所,甚至成为判断一个城市的区位商圈是否兴旺的指征。一些资金雄厚的迷你KTV品牌商更争相跑马圈地,不惜一切代价打起了“占地为王”的策略战,以期获取更多的资本投注。

然而,大量的分析数据表明,并非所有的场景都适合迷你KTV的生存——一些看似人流密集的场所,其实未必是迷你KTV的目标客户;而那些带来大量收益的优质点位,其渠道成本、物流成本、安装成本及物业成本也一再水涨船高;更别提那些本就是为了“面子工程”而进驻的伪优质点位,不仅成本高、收益低,更存在着成为“烂尾工程”,需再次拆装设备、挪移点位的可能。

当然,罗列以上种种难点,并不意味着迷你KTV这一业务就难以破局。相反,只要能够明确产品定位,精准找到消费人群、精准提供用户需求,再严格筛选摆放点位,而非只顾“铺量”而“选择性忽视”单点收益,那么实实在在的流水进账,或许会给你比资本大饼更好看的成绩。不可否认的是,某种程度上,迷你KTV的确更像是一门“地产生意”,区位越好,则成本越高,点位越优质,则收益越可观。

3.我们需要怎样的“中国质量”?

在迷你KTV大量面世的这一年,除了资本投注、厂商骤增,市面上亦不时传来关于这座“玻璃房子”质量待考、隐患层出的声音。

与所有自助贩售设备一样,迷你KTV也存在着硬件易损、维护易疏漏的特性。在各大品牌商的易损清单里,耳机与麦克风,这两样关乎用户演唱需求的核心配件,都赫然在列。部分迷你KTV品牌也因此不愿为这些易损件买单,往往只为其迷你KTV配备低端廉价的零配件,再将易损件更换成本转嫁给第三方代理商或迷你KTV设备购买人。而这种不甚负责的做法,看似降低成本,实则即伤了渠道合作关系,更伤了终端用户的心。

除了内部的核心配件,迷你KTV外部五金外观的玻璃门、金属配件、地板材料、温控设备甚至防火设备的优劣,也将影响到用户消费的实际体验。

而从星网视易十余年的解决方案商从业经验来看,一味的降低这些易损件、零配件及硬件成本,虽然短期内能够实现缩减成本、更快回流资金,但长此以往却必将成为被产业和历史淘汰的失败者。

“中国质量”,不止于一句口号;

“产品定位”,不拘于纸上谈兵;

“用户需求”,永远放在首位;

“商业模式”,还需在迂回中谨慎前行;

这,便是星网视易之于迷你KTV这一朝阳产业的赤子初心,2018年,我们正稳步前行。